台灣獨特大眾文化—「普度」
史明 刊載於自立晚報—1998.09.04

台灣普度的歷史,從滿清時代開始形成,也是台灣獨特的固有文化。

在滿清統治時的二一三年間,從中國大陸過來台灣的漢人,截然分為統治勢力(官、兵、大租戶、大商人),與移民農民開拓者二個不同陣營,二者因為殖民性壓迫剝削的矛盾而長年對立、相爭不已,所以二者雖然同屬漢族,但在經年累月之下,終於自然形成「本地人社會」與「唐山人(本土人。中土人)社會」。兩個不同的社會範疇。

因此,在本地人反抗唐山人的所謂「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」,以及本地人內部的「分類械鬥」等鬥爭當中,每次都造成本地農民大眾大量犧牲而遍地死屍的悲慘情景。所以本地農民都在村頭村尾設置共同墓地,合葬這些無主的犧牲英雄,這就是代代台灣人所敬仰的「大墓公」。所以,台灣開拓者後裔,對於祭祀大墓公拜好兄弟是特別虔誠熱心,每逢農曆七月,各村莊都舉行「普度」盛典,藉以安息台灣無名戰士英靈,並祈求保祐自己的合家平安與五穀豐收。老人家們就把古時好兄弟的英雄事跡講給年輕子孫們聽,而成為台灣固有的口傳歷史教育。

台灣鄉村社會年年舉行的普度與迎媽祖等盛典,逐漸成為凝結為「本地人社會」的精神樞紐,與本地人共感與共同意識的精神基礎,後來才發展為台灣社會與台灣人意識。然而,重要的是,普度這種台灣固有的大眾文化與歷史傳統,在國民黨殖民統治下,卻漸趨於蕭條頹廢。這個台灣文化的消失,實是台灣民族生存的最大危機。有鑑於此,獨立台灣會將在九月五日當天舉辦中原普度活動,就是基於這樣的道理。